真相了:为什么所有招聘都只看学历、相关经验,从不看未来潜力?

发布日期:2025-08-17 03:44    点击次数:178

图片

第2步:将我设为星标

咨询|求职面试、职业发展

专栏|应届生求职

有求职面试、职业规划及发展相关问题和困惑,欢迎添加个人微信,了解付费咨询服务及专栏产品。

前段时间,某互联网大厂,公布了他们的核心人才观:

称用人看潜力不看资历。

一时引起了非常多的讨论。

作为一名HR,无论是理论上,还是在实践中的观察,都让我十分认同:

一名能为公司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,根本原因不是TA拥有多少跟TA所在岗位相匹配的履历;

而是TA身上除专业之外的一些能成事的特质,比如坚持不懈的韧性、比如身段柔软、能与各方保持良好沟通,比如,坚定的目标感甚至是信念感,等等。

那我们能不能据此来挑选有潜力的人入职或晋升,而真的不去关注TA们的资历呢?

图片

来自电视剧《我的前半生》

之前做人才发展时,这问题我跟我领导讨论过无数次。

最后发现:

这就是个鸡生蛋、蛋生鸡的问题。

什么叫“潜力”?

这个词我们天天在用,但如果把它作为一个招聘和选拔人才的标准,那就必须对其有明确的定义,并且有进一步细化的标准。

在人力资源管理领域,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、统一的标准说:

到底符合哪些标准的人才,就是所谓的有“潜力”的人才。

图片

来自电视剧《唐顿庄园》

具体到每一家公司,对到底什么样的人具有“潜力”,判断标准也会不一样。

这中间,人力资源管理相关体系搭建得比较完善的公司,可能会用到像胜任素质模型这样的工具:

“潜力”人才,可能就是某几个特定“胜任素质”表现得特别出色的人:

比如说,像我前面提到的韧性、沟通协调能力、目标感,学习力,等等。

有了这些特定的“胜任素质”,还远远不够,还得具体来看,到底具备什么样的表现,才能说一个人具备这些“胜任素质”?

我们假定,某家公司要求“学习力”这个素质至少在“熟练级”及以上。

很多人可能不太清楚所谓的素质模型,具体出来长什么样儿。

下图是我让DeepSeek帮我做的一个“学习力”素质模型,大家看了就会比较有概念:

图片

它把“学习力”这个素质,又分解成了“知识敏感度”、“转化应用力”和“反思迭代力”3个维度,并且对每个维度,都给出了对应什么样的行为属于什么样的水平。

比如,一个人如果在“知识敏感度”这个维度达到“L3熟练级”,那他必须对应有“预判业务趋势并提前学习”这样的行为和动作产生,并且这个动作还要是经常性地出现。

而只有在3个维度的相关行为和动作上,都得有“L3熟练级”及以上的行为,才能判定一个人的“学习力”这个素质比较优秀。

当然,在企业的具体实践中,具体的素质名称、所包含维度、分级以及动作分解等都不同,会结合实际进行设计和构建。

图片

来自电视剧《俗女养成记》

很多人光看我这个简单描述,大概就特别头大了。

所以也可以想象,在现在整体的商业环境下,几乎可以说:

没有任何一家公司,能够完全真的会完全按照这一套去评价内部在职员工;

更不用说,去评价前来应聘的求职者了。

那最后怎么办?

就是回到简单快捷、又便于操作的标准上。(那些没有建立特别完善和专业人力资源管理体系的公司,一开始就是这么做的)

而所谓的简单快捷又便于操作的标准,就是看你过去做过什么?

你做过、还做成了的事,已经证明你具备了相应的能力、素质(虽然实际上可能未必,但相比用前面说的专业方法,这个方法实在太快了,况且,就算真严格用了胜任素质模型去评价,真的就可以确保100%准确吗?);

那么,如果让你再去做类似的事,你还有了相关经验,做好、做成的概率会更大。

你看,饶了一大圈,说起来要看潜力不看资历;

但最后,“潜力”还是得靠“资历”来证明。

你说,到底要不要看资历?
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